2023年全省規模工業企業創新研發活動全覆蓋工作推進情況通報
2024年2月4日 來源: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 打印本頁 | 瀏覽: |
各市州工信局,有關企業和機構:
2023年,全省工信系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規模工業企業創新研發活動全覆蓋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企業創新意識明顯增強,創新活力持續迸發,實現了有創新研發活動的規模工業企業新增2000家的目標。
一、建立創新全覆蓋工作推進機制
一是周密謀劃部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印發《推進規模工業企業創新研發活動全覆蓋五年工作計劃》,召開全省創新全覆蓋工作推進大會,明確各市州目標任務,高位推進創新全覆蓋工作。
二是強化協同聯動。加強省直單位協同,形成工作合力。省教育廳積極推進校企資源對接,成立重點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省科技廳出臺《湖南省企業研發財政獎補辦法》,宣傳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省國資委將研發投入納入企業負責人任期經營績效考核;省市場監管局積極推進專利轉化,舉辦全省專利轉化對接會,發布全省專利轉化情況和高校專利轉化清單;省統計局發布《R&D投入統計知多少》,積極為企業答疑解惑。省工信廳指導各市州相繼出臺工作計劃方案,成立工作專班,廣泛動員部署,快速壓茬推進,形成了省市協同推進創新全覆蓋的良好工作局面。
三是從嚴考核評估。將有研發活動規模工業企業占比和研發投入強度、新產品銷售收入占比等指標納入對市州、縣市區真抓實干督查激勵和對市州績效考核的內容。2022年,全省有研發活動的規模工業企業占比52.5%,繼續居全國第1,研發投入強度1.8%,居全國第二。株洲、邵陽、張家界分別位列三類地區真抓實干中創新全覆蓋指標考核第一,衡陽、邵陽、張家界分別位列三類地區績效考核中新產品銷售收入指標考核第一。按照有創新研發活動的“六有”(有人員、有項目、有投入、有研發機構、有產出、有制度)衡量標準,審核確認全省新增有創新研發活動的規模工業企業2014家,共投入研發經費258億,申請專利4358個,形成國家或行業標準273個。
二、開展創新研發活動
一是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組織省內企業積極參加工信部《產業基礎創新發展目錄》揭榜掛帥,共推薦105家企業申請揭榜攻關181個產品和技術。滾動實施制造業關鍵產品“揭榜掛帥”項目48個,完成攻關投入24.25億元,突破關鍵技術128項,申請專利358項,獲得專利148項。推進十大技術攻關項目,累計完成研發投入1.77億元,支持7個企業牽頭的攻關項目補助資金7000萬元。組織2022年度“100個產品創新強基”項目竣工驗收,2023年繼續實施項目106個,總投資104.5億元。
二是加強新產品研發應用推廣。組織省級工業新產品確認,發布《湖南省2022年度100項重點工業新產品推薦目錄》,組織100家企業進行新產品成果展覽展示,90多家金融、服務機構參加需求對接,13家企業進行需求路演。落實“五首”產品獎勵支持政策,發布“五首”產品方向指南,評審確定“五首”產品186個,獎勵資金1.22億元。
三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開展高校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能力專項培訓,助力高??萍汲晒偷剞D化。擬制《科技成果轉化承接能力提升行動方案》,組織走進中南大學首場產業創新對接活動,200余家企業走進中南大學,現場發布企業攻關需求238項、高校待轉化科技成果70項,6家企業、6家政府部門與中南大學分別簽署成果轉化和產學研合作協議,簽約成果轉化項目成交金額達2.3億元。
三、優化創新平臺體系
一是加強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對標各類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認定標準,遴選出104家培育對象,梯度開展培育,7家企業獲批認定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家企業獲批認定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分中心;7家企業獲評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新增數量居中部第一。國家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能力建設項目通過工信部驗收,3項先進制造工藝取得重大突破,4項新制式產品研制成功。積極與工信部對接爭取創建工程機械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召開籌備工作推進會,指導國重智聯對標對表開展籌建工作。
二是加強省級創新平臺建設。修訂《湖南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管理辦法》,圍繞“4×4”現代化產業體系和重點產業鏈群,開展創新中心大調研大走訪和觀摩交流活動,論證了第二批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規劃布局。擴大省級創新平臺覆蓋面,新認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60個、省級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13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50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19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8個,首次布局認定省級新材料中試平臺18個。
三是加強企業級創新平臺建設。明確規模工業企業“六有”研發機構建設基本條件和要求,鼓勵和支持企業自建研發機構,新增企業“六有”研發機構992家,擁有研發人員2.3萬人,在研項目5788個,投入研發經費63億元。
四、提升質量品牌能力
一是加強質量管理。制定《制造業可靠性提升實施意見》的貫徹落實方案。召開制造業卓越質量工程暨可靠性提升宣貫會,舉辦質量品牌專場培訓。發布10個省級制造業質量管理數字化優秀解決方案。新獲批3個全國質量標桿、6個全國質量提升典型案例,新培育省級制造業質量標桿53個。
二是加強品牌培育。探索建立制造業省內優秀品牌、國內一流品牌、國際知名品牌分級分類推進機制,新培育省級制造業品牌示范企業31個,省級消費品、原材料工業“三品”標桿企業80個,“湖湘精品”中小企業品牌能力提升標桿企業30個。
三是加強標準能力建設。圍繞軌道交通、工程機械、新材料、信息技術等戰略新興產業和煙花爆竹等傳統優勢產業,積極開展標準制修訂工作,制定發布IEC國際標準2項,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200余項。組織對137個工信領域地方標準進行復審,推薦新立項地方標準59個。
五、營造創新全覆蓋氛圍
一是開展“創新全覆蓋 賦智深度行”系列活動。舉辦100項重點工業新產品發布暨“創新全覆蓋 賦智深度行”活動啟動儀式,組織創新全覆蓋益陽專場行動、“揭榜掛帥”項目任務下達、走進中南大學產業創新對接等系列活動,指導各市州舉辦質量品牌訓練營、創新研發政策宣講培訓等創新全覆蓋活動200余場,覆蓋規模工業企業上萬家,一對一指導服務企業超5000家。
二是加強宣傳報道。統籌發揮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和短視頻、公眾號等新媒體作用,廣泛宣傳創新全覆蓋工作。制作100項重點工業新產品宣傳特集,在湖南衛視、湖南經視、新湖南等媒體播放。各市州積極響應,宣傳報道創新全覆蓋相關工作70余次。
在全省規模工業企業創新研發活動全覆蓋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同樣也面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仍然突出,高端芯片、高端醫療器械等領域、工業軟件等“五基”、工業母機等“五個環節”還存在短板。二是科技成果轉化承接能力不強,省內高校標志性技術成果在湖南就地轉化率不到50%,科技成果轉化“墻內開花墻外香”現象比較突出。三是企業技術創新內生動力不足,部分企業尤其是一些傳統加工組裝企業創新意識、創新需求還不夠強。
2024年,全省工信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以規模工業企業創新研發活動全覆蓋為統領,持續推進制造業技術創新工作,確保有創新研發活動的規模工業企業新增2000家以上。一是實施科技成果承接能力提升行動。采取主題沙龍、成果推薦、需求發布等多種形式,常態化開展校企合作交流活動,組織企業走進高校,組織高校專家團隊走進企業,促進高??萍汲晒D化,促進企業創新轉型。二是加強創新產品研發攻關。持續推進十大技術攻關項目,滾動實施制造業關鍵產品“揭榜掛帥”項目,攻克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加強省級工業新產品確認,篩選發布100項重點工業新產品推薦目錄。完善“五首產品”獎勵支持政策,認定獎勵一批“五首”產品。三是完善制造業創新平臺體系。梯度開展國家級創新平臺培育,爭取國家工程機械制造業創新中心創建取得突破性進展。出臺省制造業中試平臺建設管理辦法,認定一批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制造業中試平臺、企業技術中心、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四是提高研發創新質量。實施制造業卓越質量工程,開展先進質量管理體系貫標工作,做好質量標桿和品牌培育示范企業典型經驗推廣。實施標準化領航工程,完善新興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標準研究,充分發揮標準的行業指導作用。五是做好服務指導。加強企業研發分類獎補、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優惠等政策的宣貫落實,組織常態化規模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報表制度培訓,加強重點監測企業“一對一”跟蹤指導和服務。
附件:2023年各市州新增有創新研發活動的規模工業企業情況表
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024年2月1日
附件:
2023年各市州新增有創新研發活動的規模工業企業情況表
市州 |
新增數 |
全省 |
2014 |
長沙市 |
256 |
株洲市 |
252 |
湘潭市 |
119 |
衡陽市 |
123 |
邵陽市 |
210 |
岳陽市 |
187 |
常德市 |
214 |
張家界市 |
26 |
益陽市 |
162 |
郴州市 |
114 |
永州市 |
122 |
懷化市 |
84 |
婁底市 |
101 |
湘西自治州 |
44 |
- 上一篇:“一月一鏈”投融資對接會 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 2024/2/4
- 下一篇:致全市企業和企業家的慰問信 20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