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頁 > 部門資訊 > 經濟動態

鏈出產業新高度 塑造發展新優勢——湖南產業鏈發展深度觀察

2025年10月10日 來源: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字體:
打印本頁 瀏覽:

在鏈群協同思維引領下,湖南13條重點產業鏈條展示出充足的發展活力與韌性。由產業鏈發展而來的產業集群,競爭力、影響力持續提升,為塑造產業發展新優勢打下了良好基礎。

作為湖南重點發展產業,13條產業鏈發展各有千秋,也都面臨諸多需要突破的瓶頸。8月至9月,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循鏈走訪,走進企業、園區與項目一線,對話企業家、專家學者與政府部門,叩問湖南產業轉型升級、生態煥新、價值重塑的突圍之道。

從小到大、從大到強,老樹、新苗都面臨“成長的煩惱”

9月的湖南分外熱鬧。第四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人氣火爆,22個重大項目簽約;岳麓峰會走到第十二個年頭,以互聯網岳麓大會的全新形象亮相,鴻蒙生態(長沙)創新中心同日啟用;湖南旅游發展大會3年五屆,打造出一批帶“流量密碼”的文旅項目……一場場對接洽談、交流合作,是湖南基于產業現實與發展潛力的靶向出擊。

抓產業鏈,湖南有目標有章法。以“4×4”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四梁八柱”,布局13條重點產業鏈,由省領導牽頭掛帥,舉全省之力推進產業升級,充分集聚各種資源要素集中投入到最具潛力、最能帶動全局的“棋眼”中,形成集群優勢。

久久為功,成效明顯。

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集群被工信部列入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成為全國計算領域唯一的國家先進制造集群。領全國之先,湖南開辟智能衡器計量產業新賽道。作為全國綠色建造唯一試點省份,裝配式建筑產業逆風破局。在磁浮領域,湖南是全國唯一實現從勘測、工程建設施工、鐵軌制造到最終商業運營全鏈條的省份。

事物發展總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產業鏈培育,需要不斷突破發展瓶頸,持續走向產業鏈高端。調研中發現,有的產業整體實力較強,但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的能力還需提升,從產業“高原”到產業“高峰”仍有不容忽視的落差;有的產業盡管擁有“全國唯一”的辨識度,但當前尚未完全彌補“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遺憾。

一家工程機械龍頭企業的資深工程師坦言,核心的液壓密封系統仍部分依賴進口,成為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卡點”,而全省工程機械領域的高端液壓件國內自給率較低。

湖南作為北斗技術核心策源地,產業規模不足千億。“我們掌握了北斗信號快捕等‘獨門絕技’,但下游規模化應用常被沿海地區憑借市場優勢‘后來居上’。”一家北斗企業的負責人向記者感慨。

“我們期待的不是簡單的企業聚集,而是深度‘化學反應’。”在采訪智能衡器計量產業時,有企業這樣向記者反映。這條既古老又年輕的產業鏈,研發周期長、研究領域深、可結合場景多,是優點也是難點。面對細分垂直的應用場景,從上下游及時響應到標準制定、國際認證等,都需要更高質量的要素支撐。

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既要讓‘老樹發新枝’,又要讓‘新樹扎深根’,這是一個需要耐心和智慧的過程。”

省政協經科委原主任、省政府參事吳金明認為,“硬核科技”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政府有為”與“市場有效”的有機結合,讓湖南重點產業鏈形成了鮮明特色。立足自身“坐標系”與“航向標”,湖南產業發展應立足高端,布局“產業龍頭”與“產業七寸”,注重比拼“質量”、創出“特色”。

“有產業、缺龍頭”“有龍頭、缺生態”,“集”而不“群”困局待解

現代社會高度分工協作,產業鏈條長,上下游環節多。一個強有力的龍頭,可以提升全產業鏈整體效益。

看省內外的生動實踐——

河南以牧原和雙匯兩大超級龍頭企業,實現了養殖、加工“強強聯合”,加上玉米主產區的飼料成本低,河南一頭豬產出的效益遠高于湖南。

一杯咖啡的時間能集齊上萬個機車零部件,是湖南坐擁全國規模最大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的底氣。如今,產業輻射從株洲田心擴展到茶陵等周邊縣市,更多鏈上企業因此受益。

龍頭企業當數智化“領頭雁”,湖南工程機械產業以“場景牽引”實現“協同進化”。長沙市金鉆機械有限公司規模越做越大,企業相關負責人稱,“通過為龍頭主機廠配套,我們的產品質量、工藝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縱觀13條重點產業鏈,由龍頭企業帶動整條產業鏈的案例尚不多。調研中,不止一條產業鏈上的企業感覺“有產業,缺龍頭”。

湖南作為“魚米之鄉”,水資源豐富,水稻種植面積、產量分別居全國第一、二位,卻缺少全國數一數二的魚品牌、米品牌。湖南生豬出欄量居全國前列,目前最大一家養殖及肉品加工企業的年營收200多億元,與全國知名肉類加工企業雙匯近600億元年產值相比,差距不小。柑橘、茶葉、小龍蝦等“湘味”十足的農產品面臨同樣境遇,前端生產的綠色化、標準化、精細化程度不夠,后端缺少龍頭品牌、統一標識,難以實現全鏈條壯大綜合產值。

2024年,湖南旅游業總收入邁上萬億新臺階,但目前沒有形成真正的“鏈主”企業。湖南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鏈擁有6.7萬家企業,但只有1家全國百強企業。

產業鏈發展,可以垂直整合,也可以開放共建。但“有龍頭,缺七寸”、“有龍頭,缺生態”的“集”而不“群”,成為當下部分產業鏈的困擾。

打造萬億級現代石化產業,見證“無油”湖南推動傳統產業從低端邁向高端的雄心壯志。龍頭昂起,兩家行業“老大哥”合并組建湖南石化,牽引“從油到材”的戰略轉型;大手筆布局,年產60萬噸己內酰胺項目投產、乙烯煉化一體化項目加快建設,帶動配套企業落戶湖南。

在調研中,岳陽綠色化工高新區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反映,石化產業鏈內部協同不足,配套企業“小散弱”,“兩頭在外”的產業窘境并未完全改變。比如,省內工程機械設備需要的某個部件,在湖南將化工原材料加工20%后,發到湖北、江蘇等地進行深加工,再被運回湖南。

企業強,產業才會強。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才能催生出更大的擔當、更多的創新、更繁榮的產業生態。

破除癥結、“四鏈”協同,構筑“雨林式”產業生態

從當前全國區域經濟格局看,湖南處于穩位爭先、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正視差距,才有可能努力縮小差距。

向內看,我省產業結構仍然倚重傳統優勢產業,且傳統優勢產業面臨增長瓶頸,產業尚未形成有力支撐,“多點發展”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向外看,相比沿海經濟“第一梯隊”省份,湖南存在“發展階段差”與“開放能級差”;相比中部兄弟省份,湖北的“頭部引擎”強、安徽的“新賽道突破”、河南的“規模集群”優勢,都值得湖南學習。

新賽道亟待“0到1”的突破。一家企業負責人表示,其新藥研發完成實驗室階段后,不得不遠赴外地尋求中試服務,時間和資金成本都大幅增加。截至2024年,全省省級以上中試基地數量遠低于廣東、江蘇等省份,部分領域甚至“零中試平臺”。

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喊渴”。有商業航天、芯片設計等新興產業領域企業表示,“目前的投資人主要來自北上廣深”“前期投資肯定有風險,地方產業基金不敢冒險,怎能吃到產業紅利”。中小企業“找人難”,衡陽一家專注高端傳感器技術的企業為了招聘一名合適的芯片架構師,輾轉全國多地才最終引入。

產業鏈是產業發展的“骨架”,產業集群是“血肉”,產業生態是“靈魂”。三者并非割裂替代關系,而是層層遞進、相互支撐:沒有扎實的產業鏈,集群便是“空中樓閣”;缺乏集群的空間基礎,生態難以落地;沒有生態的滋養,產業鏈和集群則會失去持續進化的能力。

吳金明把脈湖南產業鏈的短板,認為本質是“單點強、系統弱,局部優、整體散”。具體表現為產業鏈韌性不足,創新鏈銜接不暢,資金鏈滋養不精準,人才鏈支撐薄弱。

在他看來,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不是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要以場景為紐帶,讓創新、資本、人才向湖南的產業聚集。

以做優存量、擴大增量為目標,湖南不斷健全相應的產業發展配套政策,出臺了專門指導意見或實施方案。在“鏈長制”牽引下,產業鏈招商“一圖兩庫一隊”持續完善,“鏈主、鏈長、鏈生態”協同發力格局進一步鞏固。省領導高位協調,破除壁壘、整合資源、優化環境;產業鏈工作專班在稅費、融資、貸款、物流、用能等方面幫助解決了一批實際困難。

自去年起,湖南開展校企合作“雙進雙轉”活動:推動企業帶問題進高校、專家帶成果進企業,促進成果轉化與企業轉型;同步發布企業技術需求、專家團隊、高校成果“三張清單”,為精準對接提供支撐。來自省工信廳的數據顯示,目前“雙進雙轉”活動累計推動522個合作項目落地,合同金額達6.7億元。

9月19日,湖南舉辦首屆“湘智興湘”大會。凝練形成275項重點科技人才需求,計劃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1500余人……湖南向全球創新英才拋出“招賢榜”,深度融合“政—產—學—研—金”各要素,讓人才既能“落地”、更能“出彩”。有外省網友評論:湖南又是搭產業場景又是搞天使投資聯盟,把“招人容易留人難”的坎邁過去。

省社科院(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專家肖琳子認為,地區發展需根據自身的產業基礎和特色,從完善產業鏈到培育集群,最終構建產業生態,才能形成別人無法復制的深層競爭力。依靠科研和人才是產業競速的核心,形成科研、人才、項目、產業等諸多環節完整的生態閉環,將為產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風物長宜放眼量。湖南手握“核心科技”與“制造根基”兩張王牌,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協同創新,讓各類經營主體如喬木、灌木、草木般競相生長,最終必將形成一片“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生機勃勃的“雨林式”產業生態。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www.dizhuo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婁底市企業聯合會-婁底市企業家協會 版權所有 婁底市企業聯合會-婁底市企業家協會 婁底企業網部門主辦

網站備案號: 湘ICP備2022016690號-1 

網站管理: 婁底市企業聯合會-婁底市企業家協會 網站技術協調電話:

be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