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共贏、爭先——解碼湖南產業集群崛起密鑰
2024年9月2日 來源: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 打印本頁 | 瀏覽: |
湖南創一工業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風力葉片十分耀眼
原材料加工、零部件組裝、成品應用、廢舊電池回收……長沙寧鄉高新區,一塊鋰電池走過它的“前世今生”。工作人員笑稱,在園區吆喝一聲,就能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負責人聚集起來。大家坐下來碰一碰,問題總能解決。
目前,長沙新型能源材料產業集群已涵蓋電池電芯、儲能系統、廢舊電池循環全閉環產業鏈條,產業鏈完整度全國第一。
集聚、高效、協同——作為產業分工深化和集聚發展的高級形式,產業集群有著其他產業發展方式難以比擬的優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時指出,聚焦優勢產業,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打造國家級產業集群。
從中國工程機械之都到電力機車搖籃,一張張產業名片塑造“湖南制造”先鋒品牌。湖南立足稟賦優勢,深入實施“4+6”先進制造業集群標志性工程,一批極具湖南特色和優勢的產業集群爭相崛起,生動繪就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藍圖。
截至目前,湖南已成功培育4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8個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27個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和27個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中車株洲所全球首創、自主研制的新型城市軌道交通產品——智能軌道快運系統。目前已在馬來西亞試跑。
聚鏈成群 “鏈”就現代產業強支撐
岳麓山下,“天河”超級計算機晝夜運行,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超強算力支撐;從天邊到身邊,北斗導航時刻守護國防、經濟安全;邵東打火機20年不漲價,全球每售10只打火機就有7只產自這里;有光的地方就有益陽鋁電解電容器,一座“世界電容器之都”正冉冉升起……
上能打造國之重器,下能賦能人民美好生活,湖南梯度培育世界級、國家級、省級區域級產業集群,產業串珠成鏈、聚鏈成群的全新發展模式,成為刻在湖南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當中的深刻烙印。
前不久,2024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放榜,中國上榜的13家企業中,長沙獨占5席,分別是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山河智能、星邦智能。
在全國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榜單中,長沙工程機械、株洲軌道交通裝備、株洲中小航空發動機、長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計算系統4個集群榜上有名,數量居全國第三,中西部第一。
湖南并不滿足于此。2023年12月,我省發布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動方案,推動4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向世界級躍升。經過多年培育,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集群行業資產、營業收入、利潤總額連續14年保持全國第一,新一代自主安全計算系統產業集群形成涵蓋芯片、整機、終端、軟件、安全服務的完整產業鏈,株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成長為業內規模最大、產品譜系最全、創新實力最強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株洲造”中小航空發動機市場占有率達90%,輕型運動飛機國內市場占有率達80%。
與此同時,我省構建“國家級產業集群培育池”,特高壓輸變電裝備、先進鋼鐵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先進硬質材料、現代石化、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音視頻裝備、功率半導體、稀貴金屬等一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后備軍”在長沙、衡陽、株洲、湘潭、岳陽、郴州等地多點開花、拔節生長;邵東打火機、雙峰農機等八大產業躋身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一批“專而精”的特色產業有力托舉縣域經濟向上躍升。產業集群成為穩住湖南經濟大盤的“壓艙石”。
衡南縣特變電工云集5G科技產業園GIS智能工廠,全自動龍門影像檢測系統正在對產品部件進行檢測。
盤活資源 匯聚合力攀登產業高峰
6月18日,省工信廳、發改委、科技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和商務廳聯合發布《湖南省鋰電池及先進儲能材料產業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明確要求鞏固提升全產業鏈優勢,加快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氫燃料電池等新型電池及新一代儲能材料技術布局。
精準規劃、頂格推進。近年來,全省上下凝聚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共識共為,匯聚政策、項目、人才、資金等要素資源,為全省產業集群做強做優乘勢躍升提供有力支撐。
當前,國內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風險隱患仍然較多。湖南設立11個產業鏈專班,由省領導擔任重點產業鏈鏈長,力求集中資源和力量打造一批新增長點。
企業難處是什么?產業堵點在哪里?在一線園區、企業,總能見到鏈長們調研的身影,企業的“意見表”,就是鏈長們的“任務書”。
今年來,湖南深入開展“鏈長到一線”等活動,扎實推進產業倍增計劃。各條重點產業鏈上的省級鏈長每周不少于半天研究對口產業發展相關工作,重點工作月調度、季分析,梳理重點項目、重點企業,將解決產業鏈問題落在實處。
在政策支持方面,湖南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如湖南出臺全國首部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湖南省先進制造業促進條例》,將培育壯大產業集群等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上升為法規制度,以法治手段為我省先進制造業發展提供長遠、堅實的制度支撐;率先建立省領導聯系產業鏈群機制,高位推進產業集群建設,構建“4×4”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實踐創新方面,湖南率先開展省級產業集群競賽、率先制定產業集群發展促進組織管理辦法、率先探索建立產業集群統計監測指標體系,一批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的變革性實踐在湖南落地開花。
在各方要素資源的強力加持下,全省產業集群規模再上新臺階。截至目前,全省已形成裝備制造、原材料、消費品等3個萬億產業和16個千億產業。
中聯重科麓谷工業園,工人在生產線上安裝設備。
優化生態 產業鏈上下游同頻共振
產業集群要想扎根壯大,必須構建互利共生、價值共創的生態系統。湖南大力推進產業發展“萬千百”工程,加強主配協同,推動產業鏈主體由松散到緊密。
在雨花經開區,以長沙比亞迪為核心,一個集整車、三電核心技術和智能終端等完備產業鏈已然成形——零件供應商端有曉光汽車模具、先惠智能等企業,人才培養端有職教城和曉光工匠學院等教育培訓基地,銷售端有黃谷路汽車6S街區。長沙比亞迪汽車項目自2009年落戶雨花經開區,新能源汽車上下游企業加快集聚,在湘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
在衡陽白沙洲工業園區,一批特高壓輸變電配套銅材項目正在火熱建設中。湘雁輸變電產業服務中心負責人晏華衡介紹,銅桿是電纜生產所需要的重要原材料,目前當地特高壓輸變電裝備企業需要從外地購入,價格高、運費也貴。聚焦產業鏈斷點、堵點,衡陽引進綠洲銅業等一批銅桿供應商,幫助企業就地配套,降低成本。
目前,全省66個優勢產業集群各有各的“朋友圈”,本地配套率持續提升。如株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在方圓5公里內可解決80%以上配套產品和技術,長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計算系統產業集群配套率達90%,長沙是全國唯一實現核心芯片全類型設計國產自主的城市。
一條完備的產業鏈,往往鏈條長,涉及范圍廣,單打獨斗難以成事。如何提升集群協同創新能力?
以用為導向,湖南構建各類創新聯盟,攜手攻關技術難點。當前,湖南已形成區域、行業、企業等多層次、網格化創新平臺體系,擁有1個國家級、10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4+6”產業集群建成省級及以上技術創新載體近900個,省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數量突破1000家。
產業集群的實力,既看龍頭企業的實力,也離不開一大批“小巨人”企業的有力托舉。數據顯示,全省工業千億、百億企業分別達到4家、50家,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96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72家,上市及掛牌企業260家。
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多數集群間建立了較穩定的配套協作供應鏈關系,大中小企業在創新鏈、數據鏈、價值鏈等方面形成融合發展態勢。
巴陵石化己內酰胺產業鏈搬遷升級項目現場俯瞰
向新而生 邁向“卓越之路”
在株洲聯誠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里,一臺服役二十多年的老舊柴油機車等待“換芯”。在保持原車主體結構不變的前提下,該車的動力系統從內燃機驅動變成純電驅動,老舊內燃機車煥發新生。
據介紹,整車系統效率提升15%以上,每年可節約能耗成本超20萬元,維修周期延長一倍以上,性能全方面超越原車。
一個生動注腳,折射湖南制造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壯闊全景。近年來,我省加快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齊頭并進,產業面貌一新。
“湖南創造”動能澎湃——
瞄準價值鏈中高端,湖南在全國率先出臺“五首”創新產品應用支持政策,連續實施制造業關鍵產品“揭榜掛帥”“100個產品創新強基”等項目,全力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
“大校、大院、大企業”協同創新,科技成果產業化按下“快進”鍵。上半年,湖南常態化開展校企合作“雙進雙轉”活動,深入摸底全省企業技術需求,讓高校創新成果和企業需求雙向奔赴。據省工信廳初步估計,“雙進雙轉”活動開展以來,我省高校已與95個企業達成產學研合作意向,技術研發成功后有望新增產值數十億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3%。目前全省有研發活動的規模工業企業占比達51.59%,排名全國第一。
“湖南智造”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在中聯重科數字化供應鏈平臺,上游供應商庫存量一目了然,調度供應資源、產能資源、物流與服務資源等,既方便又高效。目前,該平臺已帶動130余家上游供應商數字化轉型,企業產品研發周期縮短20%以上,產品質量合格率提升5%以上。
近年來,我省縱深推進“智賦萬企”行動,讓千行百業“數字化”武裝,讓萬企千態“智能化”前行。
上半年,全省新建設智能制造企業532家、智能制造產線(車間)843條(個)、智能工位5022個。各類型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300個,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實體經濟加速融合。
擦亮“湖南制造”綠色底色——
走進湖南石化己內酰胺產業鏈搬遷與升級轉型發展項目現場,廠區寬敞潔凈,煤氣化、己內酰胺、聚酰胺等58套工程裝置串聯一體,組成高度集約化的生產基地。
“新項目用原來2/3的土地,1/2的排放,從年產30萬噸己內酰胺的產能提升至60萬噸,拉動下游產業鏈產值1000億元。”湖南石化己內酰胺部副經理李先華介紹。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湖南穩妥推進工業領域碳減排,產業“含綠量”不斷提升。據了解,我省累計搬遷沿江化工企業56家,從根源上解決“化工圍江”“化工圍城”問題。2023年全省新增國家級綠色工廠77家,居全國第4、中部第1,綠色創建綜合績效水平居全國第6。全年規模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9.2%,超額完成3%的年度任務。
今年7月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立足實體經濟根基,謀劃一系列舉措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我省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迎來新一輪政策機遇。
省工信廳黨組書記、廳長王衛安表示,全省工信系統將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三大標志性工程為統攬,按照科技項目化、項目成果化、成果產品化、產品產業化、產業集群化、集群園區化、園區生態化思路,加快產業集群建設、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智賦萬企”行動、校企合作“雙進雙轉”活動等變革性實踐,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力求在“4×4”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和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 上一篇:八部門發文推動金融支持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2024/9/2
- 下一篇:《關于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的意見》對外公布——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 2024/8/30